不读书,行万里路也不过是个邮差 —读《史记》的几点感悟 张 巍
右一为张巍厂长,中为石光局长,左一为王才路。
不读书,行万里路也不过是个邮差
—— 读《史记》的几点感悟
张 巍
(武城县伟达造纸有限公司董事长)
2019年10月始读《史记》,今天才读完,历时一年又两个月的时间。一开始是读原文,逐字、逐句翻译后再抄原文,至“周本记”。实在感觉费力、费时,所以改读白话文《史记》,终于读完。司马迁,陕西龙城人,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其父司马谈为太史公,其祖先就是史官,世典周史。马司迁袭太史公,十岁则诵读古文,二十岁游大江南北,陪汉武帝多次出游,接触史册最多,秉其父“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的遗训,历时十五载(包括准备工作共二十年),中间还受过宫刑,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写成了古今中外史书第一的《史记》。真乃“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勘称世间奇迹。
《史记》贯穿经传,整理诸子百家,记载了上起轩辕,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变迁。涉及了哲学、政治、经济、文学、美学、天文、地理、人才、伦理道德,甚至医学方面,还有西域等外国的内容,几乎囊括了当时人类思想活动的全部内容,其体例为记传体,(皇帝一级为本记,诸候皇族一级为世家,其他各色人物称之为列传),多以人物或者家族为单位展开,故事胜很强,文采出众,是后代传记文学的先驱样板,做为炎黄子孙读了《史记》才能找到中国人的“根”。欲了解《四书》《五经》或其他传统文化,必先读《史记》,在《史记》中有帝王将相的英姿;有妙计藏身的士人食客;百家争鸣的先秦诸子,“为知己者死”的刺客;己诺必诚的游侠;富比王候的商人大贾以及医卜,俳优等各色人物的风彩。有大量的至今都不过时的人生哲理,道德规范,还留下了无数个典故成语至今在用;在中国和世界浩瀚的史书中《史记》无疑是首屈一指的。做为炎黄子孙一生不读《史记》,即找不到“根”,又不能算一个完整的中国人。
一年多的时间读完《史记》,掩卷沉思,心潮久久不能平静,感悟濒多。炎黄子孙、华夏后裔,五千年文明传承、生生不息、兴衰更替、浪花淘尽英雄。至今民族复兴,国富民强,从“东亚病夫”到屹立于世间民族之林,这是自轩辕黄帝始,历朝历代将相士卒、文人、学士、百姓几千年奋斗拼搏的结果,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的特性使然。四大文明古国,华夏文化灿烂辉煌,底蕴最深厚生命力最强大,将与日月同辉,自古至今看《史记》,解《史记》的名人名书浩如烟海,我仅是粗看了一遍《史记》,其伟大之处不敢枉解,各色人物更不敢评说,仅就读《史记》的几点感悟表述一下,望爱好传统文化者提携。
1、 司马迁写《史记》太不容易:
两千多年前的汉武帝时期,交通极不发达,通讯更无从谈起,所有史料都靠司马迁自己整史书、考察、调查、考证。几百里,几千里之外得亲自前去,不论寒暑、秋冬,不分昼夜,这是今人难以想象的,写作中间司马迁还因李陵事件受了非人的宫刑,但也没有动摇他写《史记》的决心和意志,既与他是史官和有天赋有关外,他的毅力和恒心是古今中外罕见的。能写出130篇,52.6万字的鸿篇巨著,好似天方夜谭,可以说司马迁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2、 读史书的次序有讲究:
读《史记》原文逐字逐句翻译,记忆比白话文深刻的多;原文语言简炼凝结,使人难以忘怀。欲学中国传统文化,应先系统地读《史记》原文,了解了以黄帝至汉武帝年间的所有重大事件和人物,然后再诚《四书》《五经》《离骚》等,就容易一些,理解深刻一些,否则字词不通,历史事件人物不了解,读起来就非常困难了,今人余秋雨先生说读书就应该先读《史记》,然后《四书》《五经》,唐诗三百首,唐宋八大家文章,朱熹的文本,《故观止》等,就基本可以了。民国前至古代的真正的文人学士都是熟读《史记》《四书》《五经》的,有好多人甚至倒背如流,做为炎黄子孙不读《史记》,就不能算完整的中国人。
3、 人生到头一场空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五千年史一大梦,是非成败转头空。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读《史记》能让浮燥的心沉寂下来,能让名利的心淡下来,光阴似箭,岁月如梭,成也忽焉,败也忽焉,人生到头来,一切都是空,就个人生命而言,人生是没有意义的,只是为活着而活着而已。多少年后,青山依旧,我成尘埃,帝王将相,殊途同归。所以,人应真正地彻底地想开,平淡地对待名利,冷静理智面对生死。
4、 伴随书香度余生
一年多的读《史记》感受颇多,今后将这样度过余生,一人独处,一室静雅,一杯香茗,一本史书,屏弃世俗,潜心墨香,这是多么惬意的情景,多么令人神往。清初的杰出诗人王渔洋之父曾说:“世界上所有事物都有好坏两个方面,唯读书而百利而无一害”,我现在深有体会,我也算诗书之家,又造了一辈子纸,可以说与纸有情,与书有缘,现已退休赋闲,余生就准备以书为伴,打发时光,直至生命终结,即不为名,更不为利,充实自己,沉淀自己,争取活到老,学到老,尽量使自己做一个通透明理淡泊之人。
(2020年12月24日)
如果不读书,行万里路也不过是个邮差
—张巍《读<史记>的几点感悟》代跋
王 才 路
正值岛城大雪纷舞之时,忽收到挚友张巍(武城县造纸厂厂长)的《读史记的几点感悟》。读后满心欣喜得雪花飞舞。他的读书,既非为“溥博如天;渊泉如渊 ”,也非为“业精六学、才备九能”,而只为人之仁义天之大道入心入眼。“天有时地有财,能与人共之者,仁也。仁之所在,天下归之;与人同忧同乐,同好同恶,义也。义之所在,天下赴之;凡人恶死而乐生,好德而归利,能生利者,道也。道之所在,天下归之。”
我与张厂长深交三十多年,又一次见到了我不知多少次在他身上见到的智慧、善良、永不满足于现状以及永远燃烧着的一团火—一种独具人格风姿和精神的魅力,一种生存、热爱生命、善于生活、富有的工匠精神和本质情怀。他走过创业路上的千山万水,涉过商海的急流与险滩,但他深知,如果不读书,行万里路也不过是个邮差……
他是改开中武城县经济、文化变迁无法回避的正能正知的馨香人物。我有缘分,遇见了该遇见的张巍;也有福分,能和有缘人张巍共享一路生命的忧欢,共同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一起遥看昆仑山仍然在神话和云彩里山影巍巍,一 起倾听黄河仍然在诗经里流着的声音浩浩……
上一篇:悒邑春泥(下) 作者 刘成爱
下一篇:没有了!
最新更新
推荐阅读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