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乾成书院-官方网站【原青岛百家网】

您好,欢迎访问乾诚书院,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乾乾若水觅教本,陶陶诗意浸真魂—乾成书院随感录 王才路

2023-06-11分类:王才路文化研究 阅读:256

4E45623E-C957-4CFA-BAB2-E7DECACB8D21.jpeg

乾乾若水觅教本,陶诗意浸真

—乾成书院随感录

         王才路  

      我生虽晚,但也经历了太多的风风雨雨。执鞭教坛四十年中,大约有三七在大学执教。三十七年间,由于人所不知我知却难言的政治、文化等非自身原因,曾南下浙皖北上烟青诸地的几个大学教授中国现代文学、中国传统文化、行政管理学等专业必修基础课,也先后多次开设现代小说流派、鲁迅、沈从文、张爱玲、金庸等专业专修课。2001年特聘到青岛化工学院的文学与艺术学院。当时这个学校正审报改学校名字为青岛科技大学 ,所谓的文学与艺术学院,也是从化工学院经济系分离出来成立不久的广告学教研室,与刚并入的青岛(湛山)工艺美术学校合并而成的一个二级新学院。由于专业教学的需要,除了中国现代文学仍作为文学与艺术学院的基础课由我担任以外,《品牌决策与推广》《品牌策划与文案写作》《品牌学概论》《中国文化》这几门专业必修课就都由我一人来主讲,这一讲就是十几年。青岛化工学院是由一个化工中专学校逐步升格而来的工科学院。它办学、管理的跟从性和应合性是可想可知的 。耀眼的校园大横幅上,满满的写着:“提高管理水平,向管理要质量”等等类似的大红标语。学校包括两办一室、教务处、团委、后勤等各级管理部门的负责人,不给上课的老师打声招呼,频频出入于各个教室进行听课。我才明白,这就是所谓的要提高的管理水平,质量就是出之于这样的管理。如果是这样,那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以及当年的西南联大甚或国外名牌大学的“无为而治”、“学校就是服务”又该怎么评价?两两相照,立判而知。我虽也曾多次当着分管教育的两级负责人,力辩这个理念应是企业管理的理念而不应是学校的理念。这是个虽然时髦但确实错位的理念。教师的育人以德、教学的能力和水平,学生的人格完善、学习的兴趣和能力的提高,只能出之于西南联大等名校那样的办学理念,而绝不会出之于错位的这种南辕北辙的这种理念。更可以的是,有的专业学生的课程安排,不是为了构建学生知识-能力系统而科学的设计,而是根据现有的老师,他能上什么课就给学生上什么课。专科生学过的课,升了本科还是这些课。一个本科专业四年的学生,仅一门摄影课就换了四种课程名称,让学生学了四次……

      个体的发声与建议,不会得到应有的重视,通常会被边缘化。不断的边缘化己成为常态。常态也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自我麻木。

       真正的自我麻木,可能是一种难得修成的一种“坐忘”境界。但无可奈何的故为麻木,应该是生命的一种痛若和煎熬。那时,就动意,待到允许时,创办一个私立书院,搭建觅教本浸真魂的平台。

     我所谓的私立书院,是源自唐朝盛于两宋延于明清废于近代的私人读书治学的地方。

     宋以后的大教育家,从范仲淹朱熹、陆九渊、王阳明到王夫之、戴震、康有为等,无一不与书院有着干丝万绩的联系。有人认为书院“对于我国教育、社会、政治及学术思想等方面,均有极大之影响。仅就教育而言,与现代之大学比,实有过之而无不及也”。毛泽东早年在长沙创办湖南修大学时就曾主张吸收古代书院的办学经验,“采取古代书院与现代学校二者之长取自动的方法,研究各种学术,以期发明真理,造就人才,使文化普及于平民,学术周流于社会”。

      古代公认最出名的书院有嵩,(应天)、白鹿洞等所谓四大书院。这些书院之所以出名,是因为有天下名师执鞭的原因。“四大书院””中,应天书院是范仲淹的讲学之所,嵩阳书院是程程颐二兄弟的播道之地,白鹿洞书院由朱整顿兴复,书院经张栻策理其事,皆盛极一时,声名遐迩。

      当浏览历代书院名师时,最令我感动的是石鼓书院名师湛若水,九十岁时还让人抬着棺材出门讲学,影响遍及全国。授业门徒四千之众。

      这些书院不仅名师执鞭,而且还是名士掌院。湛若水是明弘治18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吏部尚书、兵部尚书。早年师从名儒陈白沙,得白沙学说真传,有明一代理学牛耳。他热心书院教育全国授业门徒有4000

     这些书院一般都远离闹市,地处山林,山深境幽,风景秀丽。万松书院在杭州西湖南岸凤凰山万松岭上。白居易诗句“万株松树青山上,十里沙堤明月中“而得名。书院三面环山,一面临湖青山锁翠,绿竹含烟。奇石列队争雄,楼阙迤逦间。石鼓书院,位于湖南、蒸水交汇处的石鼓山上。这个地方楼台错落枕流顾盼,江面帆影点点,渔歌晚唱山水形胜,如诗如画。自古就有湖南第一佳胜之美誉。白鹿洞书院位于庐山五老峰南麓,其址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区海会镇。书院四山环合,一溪中流,古木繁盛泉水淙淙,是一处难得的修身养德,证道悟真的“圣域贤关“。书院为南宋理学大师朱熹讲习之所。最初此地为唐代隐士李渤隐居读书处。李渤养白鹿出入相随,人称白鹿先生,白鹿洞因此得名。它向来被誉为天下书院之首。在长达千余年的时间里,白鹿洞书院弦诵不辍,薪传不绝,教育人才功垂史册,史称名公巨卿、鸿才硕彦多出其中。胡适更认为,在中国文化史上,白鹿洞书院代表着中国近代700年的宋学大趋势。

    书院学生求师若渴。像朱熹的老师杨时那样为求师而“程门立雪”的故事不绝于耳。像文天祥那样初入白鹭洲书院,面对忠义乡贤之像,发誓“殒不俎豆其间,非夫也”。后果然成后世百代人杰的事绩并不鲜见。

     自然,书院学生成为栋梁之材的因素,除与上述有关外,还有主客观很多重要的原因。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与教书育人之传统有关。

     古代教的传统,可以一直追溯到古史传说中的“上古三代”尧帝和舜帝委任人掌管教育,责是向人民传“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所谓“五教”。孟子概述夏商、周三代共之,皆以明人伦也。”可见“上古三代”推行“五”的目的全是为了“明人伦”也就是将教育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学会做人作为教育的根本宗旨和目标。

      管有人怀疑古史传说的真实性,认为这些不过是出于汉代博士的杜撰,但这并不妨碍人们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人所追寻的教育理想。后世的人们之所以愿意相信上古三”时真的出现那样一种理想化的太平盛世,也愿意相信通过教育就可以实现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是因为他们确信教育是培养人的教育,是促进社会和进步的基础,因此,在中国人传统的思想观念中,教育不仅是一种普通的工作,一个职业,更是一份沉甸的社会责任,是承载着社会使命的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业

      正是怀着这样一种崇高的教育理想和强烈的社会使命感,伴随着官学的曲折发展,到唐代,书院开始出现,到宋时蔚为大观。宋代理学的建立、发展与传播,主要是通过书院这一教育组织完成的。宋代著名的书院,都是理学大师传道授业的大本营

     一般说来,书院”大都订有比较严格的规章制度、有系统的修行功课,追求人教育的,承传做人教育的传统尤其是宋以后私家讲学的古代书院,主旨在于承传先秦正统“修齐治平”“立人达人”的儒家明伦教育思想。所以,宋以后的学校、书院,讲堂多以“明伦”命名,就是为了向世人昭示做人教育既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又是教育的核心内涵,舍此之外别无其他任何教育。明代大教育家王阳明在谈到兴办书院的目的时指出:“古圣贤之学,‘明伦’而已,明伦之外无学矣。”他说:“做人教育以外,没有其他任何的教育,偏离了做人教育的教育,可以称之为旁门左道;抨击做人教育的论调,可以称之为邪恶之说;奉行这种邪说的教育,可以称之为功利主义教育;为这种功利主义教育所做的宣传,可以说是骗人的流言:与做人教育背道而驰的人和行为,可以称之为名利小人和祸国殃民之举。”

       今人常将私家讲学为主的古代书院与政府举办的官学混为一谈,认为和官学一样,古代书院也是科举应试教育的附庸,这其实是一种严重的误解。朱在谈到举办书院的目的时指出,“今郡县之学官,置博士弟子员,未尝考其德行道义之素,其所受,又皆世俗之书、进取,使人见利而不见义,士之有志于为己者,盖羞言之,是以常欲别求燕闲清之地,以共讲其所闻”,这样才有了兴办书院之举。所以历史上蔚然兴起的书院教育,乃是仁人志士出于对官学科举应试教育不满抱着“欲成就人才,传道以济斯民”的教育理想而进行的教育实践其办学宗旨在于“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平”,故而在教育史上留下了光彩夺目的篇章

     从本质上讲,古代学与书院一样,原本都是将做人教育作为办学宗旨的。明朝著名宰相叶向高在《首善书院记》中指出:“明兴设科罗才,虽取词章,而学宫功令载在卧碑者,一本于德行,至以明伦额其堂,其大指与三代同。而末流之弊,逐功利而迷本真,乃反甚于汉。贤士大夫欲起而维之,不得不复修洛关之余业,使人知所向往。

       所以官学沦为科举考试的附庸,已经是严重违背了国家制订的教育方针,是学风腐败的“末流之弊”,这种“逐功利而迷本真”的应试教育历来被有识之士讥为“俗学”而耻于谈论

       明代著名文学家归有光就说过:近来一种俗学,习为记诵套子,往往能取高第。浅中之徒,转相仿效,更以通经学古为拙……惟此学流传,敗坏人材,其于世道,为害不浅。夫终日呻吟,不知圣人之书为何物,明言而公叛之,徒以为攫取荣利之资。……其得之者,亦不过酣豢富貴,荡无廉耻之限,虽极显荣只为父母乡里之羞。愿与诸君深戒之也!读书受教育,“徒以为擭取荣利之资”,是个人功利私心的体现。如果肩负着“为国育才”重任的学校不能帮助学生摒弃这种思慕个人荣利之心,切实提升他们的思想道德修养,切实树立起为国为民、造福社会的远大理想,就不能说是尽到了教育责任;更其甚者,倘若学校这样的教育机构一味投合学生的功利私心,或者干脆为了学校自身的利益放弃教育责任,彻底沦为举应试的附庸,从眼前讲,是违背了教育者的良知,直接催生腐败的学风,从长远看,则是害社会、祸乱子孙后世之举,能不令人痛心?

         沉寂了一个多世纪以后,随着传统文化、“国学”热的兴起,书院似乎又成为人们热谈论的话题。一些地方开始重新修复书院,在其中开设“国学”文化讲座,甚至组织起大规模的孔子祭奠礼,一些地方还将“读经”教育纳入了学校课程……这种表面的喧嚣形式上的简单模仿,一哄而上的热闹场面,恐怕非但不能使人真正领略到传统文化的精粹,无法承继古代教育的优良传统,更难以促进今天的教育改革和发展

        古代书院为我们留下了很多宝贵的历史经验,诸如主办学、特色教育、名家治校、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等,所有这些,都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其中最可宝贵的,是历代书院赓续和发扬了中国教育的教的传统。历史上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满怀教育激情追寻教育理想,探求教育规律,精诚所至,道脉承传,铸就了中国教育的真精神、真风骨、真魂魄

       巍中华,莪之邦。呼唤教魂归来,霁日重光。 我们的乾成书院有理由相信,千余年来中国书院陶铸的教育魄与文化血脉,不但不会被短暂的风雨消蚀磨灭,且终将在未来的中国和世界范围大放异彩

 


郑重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clw55@163.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上一篇:“ 食为政首、要在安民、富而教之、用之以节”——在x x大学项目鉴定会上的发言 王才路

下一篇:透明又隐约,胆张又谨慎 ——从南方周末新年献辞所想起的 王才路

相关推荐


关注我们

    乾乾若水觅教本,陶陶诗意浸真魂—乾成书院随感录 王才路-王才路文化研究-青岛乾成书院-官方网站【原青岛百家网】-青岛乾成书院|王才路教授专栏|原青岛百家网|乾成书院官方网站
返回顶部